长白山森工文化园:火红的年代 永远的记忆-凯发k8国际手机网页

时间:2024-09-23来源 : 中国网吉林作者 : 庄吉春

要想了解长白山的文化和历史,位于长白山脚下的长白山森工文化园是一个不得不去的所在。

千百年来,在长白山这块人迹罕至的土地上,演绎过太多刀耕火种、矢飞彘突的故事。随着“闯关东”的人越来越多,木帮文化已经成为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先辈们在这块广袤神奇的林海里,一代代繁衍生息。他们穿行于大山之间,行走于原始老林中,记录着长白山森林发展和历史变迁。

上世纪 50年代,随着我国森林工业的兴起,伴随着林区的建设开发,长白山对我国的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。林业工人们深入山林,为国家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木材。他们用巨斧砍倒大树,用钢锯造材,用肩膀抬运木材,在冰天雪地中与大自然顽强抗争,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书写着森工文化的壮丽篇章。

走进园区,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劈在树桩上的巨斧被蛛网尘封,嵌入树墩的钢锯被铁链锁起,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。肩扛圆木、目光炯炯的伐木工人雕塑,运输木材的集材拖拉机虽已锈蚀却仍隐现昔日叱咤山林的雄姿。清河林场第六采伐大队的队员们或坐或立,唠着工作、拉着家常,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林业工人的作业场景和生活状态。

园内的每一处雕塑都饱含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。森林伐木、锯木、抬木等作业情景的青铜雕塑,让人仿佛听到了深山老林内的伐木号子声,斧劈、锯拉、刀砍、凿作之声似乎在耳边回响。实物搭建的架杆缆索系统、绞盘机动力系统,再现了集材木材走出大山的情景,让人对当年的森工作业有了更直观的感受。艺术放大和重组的林业工人们常用的刨子、凿子、砍刀、掐钩等九组工具雕塑,每组雕塑旁的解说词,如同一位位无声的讲述者,诉说着林业工人的智慧与勤劳。微缩的当年工人们生活的房屋和住所,更是让人体会到了他们在冰天雪地之中真实的生产生活状态。 

踏足在由真实的火车枕木、古旧石板、朽木和具有长白山本土元素的玄武岩火山渣巧妙铺装的路面上,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。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森工文化的记忆。

在园区中,还会偶遇以前的林业工人,他们的脊梁大多都是弯曲的,那是常年抬木留下的印记。那个年代山里干活,条件艰苦,大雪齐腰,每个人都要备几条棉裤几双鞋,他们为了国家建设,冬天时候起早贪黑完成伐木任务。春天时候完成清林、造林。如今,他们大多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,每天都会来这里转转,看到当年的工具,满满的都是亲切感和酸酸的回忆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曾经这里回荡着森林机械的轰鸣声已经沉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,而今为了响应环保的号召,封山育林取代了伐木,植树、护林、育林已成为森工人的新工作,森工文化也融入了更多的生态保护理念。当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森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通过创建森工文化园等举措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这段独特的文化历史。

继续在园中漫步,让人心中充满了对林业工人的敬意,也深刻感受到了森工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它的发展变迁。森工文化园不仅是一个公园,更是一部生动的森工文化史书,见证了长白山森林的发展和历史变迁,记录了林业工人的奋斗与奉献。 

走出森工文化园,我的心中充满了敬意。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,“两山”转化路径清晰、成果丰硕。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,旅游产业蓬勃发展。而森工文化园,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长白山脚下,传承着独特的森工文化,让后人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。(庄吉春/文   黄敬亮/图)

(编辑:孟君君  责任编辑:君君)
back to top
网站地图